首页 > 常识 >

在中国根深蒂固的中国式“应试教育”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8 09:15:29    


什么是应试教育


首先因为“中国的教育学家”们对于应试教育的分析,目前我们对于应试教育已经的理解已经扭曲了。

与应试相对的是考试,有考试才有应试。

只要是用“考试”选拔人才,自然就存在“应试”问题。只要存在“应试”问题,就会存在“应试教育”。

不只是中国如此,全世界任何国家都一样。

所以,只要没找到比“考试”更好的选拔办法,“应试教育”就会根深蒂固于这些国家,这不是中国一家之特色。就算是在西方国家,也有许多K12培训班,也是为“应试”服务的。

哪怕在职人员,也有职业考试。无论中国还是欧美,这类认证考试都需要提前准备,都需要“应试”。各种应试应考班并不是中国独有。


问: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到了什么程度?

答:无论厌恶还是认可,都必须面对的程度,并且不仅仅是在中国。


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应试”

填鸭刷题是“应试”

找规律寻技巧玩模型也是“应试”

追本溯源一切从基础做起同样可以是“应试”

“应试教育”的具体手段很丰富,谁能真正有效的提高考生成绩,就应该好好使用。

又因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巨大,所以实际教学中不存在“垃圾手段”。

比如最为人诟病的填鸭式教育,对于那些面临大考但是过去没有好好学习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就很合适。

总而言之,应试教育无法避免,应试教育也需要因材施教。


应试教育在社会工作中的实际效果

应试教育这种“高度细分”的思维模式已经把那些既已和应试教育无关的人给塑造成型了。

考试可以通过分数很轻易地将人分等,而且可以高度细分,695分的人和694分的人都不是同一等。这种将人高度细分的思维对人的改造是非常深的。我们知道,现实中的人当然也是分等的,但是不会细分。比如他是资本家,你是员工,你俩肯定是两等人。但其实同样作为员工,你们就是同一等,不会因为他比你高半级,你俩就是两等人了。但是应试教育的思维惯性就是要将人细分,在无产阶级内部还要分出一百多等来。

从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小时候,到我们小时候,应试教育还被宣传为一种为了应对稀缺资源的分配问题的无奈之举。应试教育存续的逻辑是这样的:这种方式本身不科学,而且很残忍,你花很多时间精力去学一些没有用的知识,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上大学的名额就那么少,总要有人上不了,所以必须有应试教育进行选拔,属于“必要之恶”。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应试教育本身都是持负面态度的,更别说生性贪玩的小孩子了。

结果我不知道这几年,怎么回事应试教育还被包装成了“阶级跨越的伟大工具”,“社会公平的保障器”。当年应试教育的存续,是因为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迫不得已。可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资源已经越来越不那么稀缺了,现在一个普通211的教学科研水平以及经费可能比三十年前的清华还多。怎么资源越来越丰富,竞争压力反而越来越大了呢?

显然是一些人在没有稀缺制造稀缺。比如高等教育资源不稀缺了,那好,什么仍然是稀缺的并且永远都会稀缺呢?“好”的高等教育。那废话,能上985的当然永远都是极少数,清华不可能一年招十万人。有应试教育这个大筛选器在,用人单位也正好搭了个顺风车,直接把第一学历放选人要求里呗。你要985的,其实你那工作211的就干不了吗?本科生不稀缺了,那就创造研究生的需求,博士的需求。张嘴就要博士,你那工作本科生干不了吗?但是他们的门槛就在那里,你怎么办?

当年穷,大家过得普遍不像个人,当个人的资源是稀缺的,这时候大家都想当个人,所以要有竞争,这可以理解。可是现在这个年代,大家已经过得普遍像个人了,那怎么制造稀缺?没错,就是当人上人。不管所有人的生活有多么优越,即使像加拿大人一样人人开皮卡住大house,那人上人也仍然是稀缺的。

在很多人的心里,只要有人上人的存在,他就要当一个人上人。当了人上人之后,还要继续努力当一个人上人上人,永无止境。

这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影响既已与应试教育无关的人。


应试教育对个体的影响

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根深蒂固到民众普遍把接受教育作为个人发展的必要手段了。

中国的应试教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科举制度实施之后,考试成本阶层跨越、政治发展的一条可靠途径。由此,应试教育也就开始了。

多少年来的应试教育传统,让中国形成了“要想有前途,必须接受良好教育”的传统文化。欧洲武勋贵族体系带来的是强调勇武而轻视教育的文化,时至今日在欧美底层仍然十分流行,造就了西方全面发展的思路。

有人讲,应试教育会导致内卷。大家会展开教育军备竞赛,不如素质教育能给一个人带来更好的素养。

这个论调并不完全准确的。

应试教育的核心是考试,考试分两种目的。

第一种考试的目的在于分配某种并不稀缺的资格。为了确保相关人员具有足够的素质,不会造成显著的社会损失,必须利用考试来鉴定人员在这个领域的水平。这种考试的典型就是驾照考试、司法考试等。这种考试就是以考试内容为指挥棒,强制相关人员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对于这种考试来说,这些相关的知识技能就是目的。由于资格并不稀缺,它不会出现内卷。问题只在于考试的指挥棒是不是足够精准,是不是能确保通过考试人确实具备合格的素质。这种考试一般比较少受人诟病。

第二种考试的目的在于分配某种稀缺的资源。由于这种资源的稀缺,必定会导致只有有限的人能够得到这种资源。如果想要公平的分配,就必须把人用某种条件分为三六九等。这类的典型就是高考。这种考试就比较容易受人诟病。

很多人说高考导致内卷,导致教育军备竞赛,其实都是没看到背后的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高等教育资源现在不是稀缺的了,但好的教育都是稀缺的。

我经常能看到有人列举应试教育的缺点,这些缺点常常都是现实存在的。但是就有人给出方案是要用一种更完善的教育来取代应试教育,比如要给孩子人生的目标、传授能让孩子受益一辈子的人生哲学。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中国目前这类更完善的初等教育在现阶段根本就是比良好的高等教育更加稀缺的一种教育。期望用这种教育去取代高考和应试教育来解决应试教育现存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

很多其他反对应试教育的人,他们提出来用来替代应试教育的方案,要么就是比好的高等教育更加稀缺的教育形式,更加无法实现公平分配;要么就是可能引起更加严重的内卷或者更加严重的不公平。


高考好歹还是个“你投入更多资源就可能有更多回报”的方案,有些替代方案很容易就会滑坡到“你投入再多资源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这也是现阶段很多家长在做的事情,当然可以说家长对孩子的投入是不计回报的,那么在不计回报的投入时,有个兜底不好吗?


要看到,内卷不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它只是资源稀缺的一种表现。资源足够稀缺的时候,大家都想要得到,那就只有付出足够的成本。资源越稀缺,收益越高,那么在强烈竞争之下需要投入的资源就越多。

香港大学的入学率大概在20%左右。与香港人均GDP类似的发达国家,大学入学率都在60%以上。中国大陆,平均也在40%以上,一线城市几乎可以和发达国家相比。

所以在应试教育这个问题上,香港比中国大陆内卷得更厉害,中国大陆比美国内卷得更厉害。

有人觉得如今的高等教育资源比当年多多了,为什么感觉如今比当年还内卷,竞争还要激烈。

首先,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资格来角逐这些资源了。二三十年前,多少青少年还没上到高中/中专就辍学打工去了。真正进入高考赛场的比例远没有今天这么多。有资格进入高考的人群比例不断提高,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好事。

第二,如今我们资源多了,但整个社会的资源“梯度”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我们国家的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距,还非常大。而由于初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初等教育毕业生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这两个巨大差距之下,就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之间的差距极大。而高考,作为现存的最广泛和相对最公平的评测手段,就会被用来衡量这种差距。企业、事业单位招聘,广泛用第一学历作为初筛标准,这就是这种差距的体现。

社会资源分配梯度越大(也就是大学与大学之间差距越大,初等教育分布越不均),第一学历就会越被重视。在高等教育上整个社会就会越内卷。

应试教育只是个结果,而不是原因。单纯拼命抨击应试教育,要求减负,要求用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在目前的国情下是不能够实现的,除非你选择不在这里接受教育。

要解决应试教育的危局,核心是要解决社会资源分配问题,是要降低大学和大学之间的资金差距和管理能力差距,是要解决初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怪百科 鲁ICP备20240986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