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旧物,居然找出一台万利达的VCD机,让VCD这个久违的名词重回心头。
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通过各种智能设备来娱乐,所以也就逐渐不再接触CD、DVD这些东西不足为奇,但是大多数人应该还是知道它们是什么,CD是音乐唱片,DVD是电影的概念应该说并不陌生,但是,VCD就不太一样了,因为它已经彻底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了。
其实,VCD应该还是一个颇令国人自豪的产品才对——中国的电子技术及产品规格基本都是跟随国外的,这是业界都了解的事实,但也曾出现过引领世界的产品,虽然短暂,如昙花一现,也值得回忆,这就是VCD。
这段历史特别值得回顾一下——
VCD的前身,当然就是CD,它成熟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由索尼和飞利浦两家公司推动,定位于高端音乐市场。
CD的本质就是把声音信号数字化并记录在光盘上,于是很自然,人们就会想视频信号是否也可以呢?MPEG标准化组织应运而生,并于92年发布了第一个标准MPEG-1,但是分辨率太低(352×240,远低于同时代的录像机采取的NTSC/720×480及PAL/720×576),引发的关注很小,于是,一家小公司就有了机会,它就是一度风光无限的C-Cube(位于美国,但创始人是华人孙燕生),C-Cube推出了基于MPEG-1解压技术的芯片,吸引了安徽省现代电视技术公司总经理姜万勐的注意,双方一拍即合,并联合韩国现代成立合资公司万燕,发布了VCD影碟机,并推向市场,一个数百亿的产业就这么被创造出来了。
从技术上来讲,VCD机的核心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MPEG-1的视频解码技术,一个是CD的驱动及数据读取。而生产VCD碟片也完全可以使用CD的现有成熟技术,差别只是其中存储的数据不同而已。这也就使得VCD成本低廉,模仿制造变得很容易,海量的品牌和产品投入市场,几百元的VCD机成为中国家庭的必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全球更为流行的录像机反而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却非常有限,很大程度上也是拜VCD所赐。
但是技术的变革何其快也,随着国民对更好生活品质的追求,VCD走向没落也就是必然了。不仅最初研制出VCD的万燕在混战的市场中迅速被人遗忘,整个VCD行业到1998年后也逐渐衰落,最辉煌的时间也就5年多,如同昙花一现。
从技术上看,VCD只是一种过渡产品,技术定位比较低。CD的容量设计是为了存储一曲完整的交响乐的不压缩数字音频,CD的驱动及读取部分都是按照这种要求设计的,记录数据密度低,容量约650MB,码率相对也较低,约为1.5Mbps左右。这种记录密度和码率对音乐是足够了,但对视频播放来说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正如前文所述,VCD的清晰度甚至远不如同时代的电视。正因为如此,虽然VCD在国内火爆,但在发达国家几乎不受重视。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反而给中国当时的电子工业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使得VCD在中国首创,而不是在更有技术积累的日本或者西欧。与此同时,迅猛迸发的市场需求,使得这个历史机遇来得如此灿烂。
不过,客观上来看,当时中国的整个电子产业界还太幼稚了,突然涌现的机会,带来的是国内市场的混战及低价倾销,只管营销赚快钱而无暇顾及技术积累,最终又丧失掉这个机遇,随着一度风光无限的几家VCD企业一蹶不振或倒闭,几年就烟消云散了。
针对技术上的缺陷,也有人觉察到,并希望推出CVD、SVCD来提高性能以延续产品生命期。但这种改进只是把清晰度提高到350线,但记录密度不变就会造成视频播放时长的减小。这种小改进,似乎也并未被市场所接受,用户并不是很在乎清晰度地稍许提升,而更在乎看碟的成本提高了。
其实,在1994年MPEG就提出了MPEG-2标准,分辨率提高到了720X486,达到当时的NTSC电视的分辨率,并可以应用于未来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HDTV有720P(1280×720P)、1080i(1920×1080i)、1080P(1920×1080p)三种格式。但这种标准无法通过在现有CD机芯基础上做小改进而实现,而需要重新规划设计,只会组装的国内VCD厂还不能掌握,做MPEG解码的芯片公司也解决不了。
为适应未来电视的发展趋势,一种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VD的初步规格在1994年下半年在日本提出,1995年日本两大公司东芝与索尼达成统一格式协议,1996年开始有样机上市。DVD的单片存储容量最少可达到4.7GB,远超CD的650MB,而码率最高可到10Mbps。而且为了提高存储密度,DVD采用了波长更短的激光,后来更提出了蓝光DVD,这些都是颠覆性的进步,涉及光机电多领域的技术进步。
不过,真正彻底打败VCD的并不是DVD,DVD有版权保护且价格较贵,并不是普通中国家庭所能普遍购买的产品,面向的是发达国家市场,直到20年后也没有几个家庭有DVD播放机。19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兴起并迅速普及开来,通过网络传输视频逐渐流行,并成就了迅雷、电驴等下载软件,许多网吧也以存储的大量视频来招揽客户。到了2000年代,很多家庭都接入了互联网,可在电脑上看在线视频,已不需要使用激光碟片,后来电脑更几乎淘汰了光驱;2010年代开始,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通过WIFI或4G、5G看视频更方便。
回顾VCD的短暂辉煌期,的确令人十分唏嘘,VCD风靡大江南北大约持续了五六年,虽然短暂,却也成就了很多企业,借着此风口飞了起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背后更涌现出来不少杰出的企业家。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就是小霸王的段永平,他离开后创立步步高公司,vivo手机就是其旗下品牌;而步步高分出的一部分则创立了oppo手机,据说一加手机也与步步高有一些关系。
而在芯片方面,研发MPEG解码器也成就了一些公司,C-Cube一度风光并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被另一家芯片公司LSI收购。LSI也生产视频编解码芯片,当然生产线更长,包括很多系列,不过目前成了博通的一部分。
曾经生产过MPEG解码芯片的公司很多,其中有些公司目前还有DVD解码芯片或其他音视频处理芯片,有的则退出这个领域而转战其他产品线,不少公司是在这场VCD芯片盛宴中起步或健壮起来,至少也获得不少营收。特别是对一些华人芯片企业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虽然后来还有过U盘控制器、MP3控制器、SSD控制器、比特币矿机等几次机会,但无疑这次VCD盛宴是最早且规模最大的一次。
万燕公司的投资方之一姜万勐,后来退出VCD行业,而专注于广电系统专用设备,目前还有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存在;而另一位投资者孙燕生曾被DVD Forum授予终身成就奖,目前摇身一变成为3D智能视觉技术专家,活跃在新的技术领域。
时光荏苒,VCD时代已经过去了20年,很多人已经没有了印象。现在一些投资者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新的机遇中,如区块链、无人驾驶、人工智能、量子通信、5G移动通信等等,风口似乎比那时更多,不知谁能飞得更高,但肯定也会有跌落到地上的,与VCD时代一样。
VCD的历程,最令我感慨的,莫过于这个如此熟悉的产品,居然也才仅仅维持了五六年的辉煌,以此为尺度,去衡量其他的技术,发现也非常类似,即使名气更大的磁带、DVD,能够独领风骚的时间其实也只有区区数年而已。这种对于时间的错觉,经常会让我们对当下的世界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拘泥于曾经的"辉煌"而无法自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VCD的辉煌和快速陨落,事实上见证了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不仅让我们初步摸清了产业脉络,更锻炼了无数人才,从而为中国制造业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当我们再次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时,或许我们将不在如此慌乱和盲目。
一浪又一浪,周而复始,这就是自然的力量!